城投研思
市域一体化背景下共建再生资源体系新模式的探讨
+ 查看开云app官方官网
市域一体化背景下共建再生资源体系新模式的探讨
+ 查看开云app官方官网
再生资源产业,是指回收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各类有价可回收物,并将其加工成新的可用资源的产业,它可以有效解决区域发展中出现的垃圾分类可回收物分流问题,缓解资源的压力,有利于地区的生态建设。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网络“两网融合”的现阶段,本文拟研究探索适合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现代再生资源龙头企业参与体系竞争的新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对各种资源要素进行优化整合的可行性,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提出可借鉴的思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再生资源产业行业现状
我国自“十一五”以来,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推动下,曾一度建立起相当完备的废旧物资再生循环利用体系且规模持续扩大。据中国再生资源行业调研的数据,各省、市、县自行规划建设的大型再生资源基地、循环经济体、环保产业园区估算至少在210个以上;商务部、发改委和财政部从2010年批复确定的“城市矿产”“静脉产业园”等有200余个;全国共有各种规模的再生资源产业龙头企业(示范基地)400多个。这些产业园区与当地回收网络相衔接,使每年回收的一亿多吨废旧资源得到了加工利用。“十三五”期间,我国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逐年扩大,与原生资源利用相比,回收利用再生资源的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二、再生资源产业龙头企业发展需解决的问题
1.与区域产业体系的紧密链接
再生资源行业是一个原料、人力、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各种要素支撑,孤悬于当地产业发展需求之外的再生资源体系很难发展起来,也不容易获得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因此,再生资源体系的建设,第一要与当地垃圾分类推进规划、相关产业形成良好的产业联动关系,成为绿色原料供应基地。第二要成为当地环境服务集成基地,为区域提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公共服务,甚至包括区域固废、废水、废气综合处理服务,成为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绿色引擎。
2.点、线、面的打造
龙头企业作为区域再生资源产业创新资源组织的核心载体,是决定产业发展速度的关键,是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发展过程中,要围绕深度介入区域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布局回收网络、拓展回收覆盖范围,设立“两网融合”回收网点,布设分类回收箱、智能回收箱,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与垃圾收运系统的衔接,这是“点”。利用系统组织物流,将回收网点的可回收物通过回收车辆直接对接区域分拣中心,通过加强回收、加工高值化利用和环保处理产业链的循环衔接,构成物料闭路循环,至此打通从居民端到厂家的流通环节,促进整个再生资源产品价值链的形成,这是“线”。搭建产业服务平台,以社区回收网络为基础、分拣中心为枢纽、产业园为核心依托,集回收、加工、利用为一体,拥有线上平台和供应链金融平台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这是“面”。“面”要足够大,以支撑打造多个“点”和多条“线”,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3.模式创新问题
应紧扣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绿色发展理念,围绕市域一体化创新布局和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需求,积极推动各区域板块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运营和管理业务的拓展,实现与地方国有资本在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体系经营性业务方面的合作共建、共同开发、共享收益。
例如:苏再投公司今年以来,进一步加快再生资源“三级网络体系”建设成果转化应用,积极与各区(市)进行体系对接。常熟市政府引进苏再投设立常熟公司,并指定常熟市水投公司参股。该项目将在常熟市区域内完整复制苏再投三级网络体系,采用“投资+建设+运营”的合作共建模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优化和完善区域内的再生资源产业体系布局,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龙头企业发展趋势
“十三五”以来,政府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打造“无废城市”试点等多项重大示范工程,促进了以扎口管理、产业链循环衔接、环保集中处理、资源规模化、高值化利用为主要特征的再生资源产业模式发展。而产业园外众多的小作坊小企业,在新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固废法严厉规范下,生存空间将日趋缩小。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国有再生资源龙头企业在拉动再生资源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引领行业升级方面成效显著。在循环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的推动下,资本的强力进入、新经营模式的产生、规范管理方式的实施,将使再生资源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互联网+”发展趋势
互联网与再生资源的深度融合,将从市场、资本、资源等层面全面介入再生资源行业,促进要素重新分配和产业结构升级,刺激园区对生产要素、商业模式进行调整,成为园区转型升级的驱动力量。因此,“互联网+产业链覆盖”将是“十四五”期间再生资源产业企业的主要发展趋势:通过创新回收交易模式,打通线下物流渠道和线上回收网络,从现有多环节、多层次的线下回收走向以体系布局为核心的线上回收网络;通过实施“互联网+物联网+再生资源”,充分利用集散市场的线下资源,建立大数据信息收集平台,实现以电子商务为主导,配套线上银行结算、仓储、物流系统,为客户提供线上交易、金融服务,最终促进产业升级。
2.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
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一个实力较强的核心企业,把围绕这个核心企业的产业链上下游,即供应端和需求端的众多中小企业联成一个网状,根据核心企业的信用、贸易的真实度来评估融资方的信贷资格,为核心企业的供货商和经销商提供融资服务。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无抵押数据融资,它解决了再生资源行业资产轻、抵押难的融资难题,适合再生资源行业特点,而大型龙头企业有产业规模,有稳定的产业渠道,有规范化的管理,是构建供应链金融最合适的载体。
3.以两网协同为代表的回收体系向上游延伸整合趋势
国民经济“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商务部积极配合城乡住房建设部推动生活垃圾清运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两网衔接工作,支持部分省市开展两网衔接试点工作,探索上游分类、中游运输、下游处理的系统工程,完善垃圾回收处理设施,减少垃圾二次分类,在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效率的同时,达到建立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体系的目的。
财政部、国税总局78号文,把增值税即征即返的优惠向规范化的综合利用环节倾斜,加工利用企业享有退税返税扶持,因而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而回收环节仍然承担全额纳税重负。这个明显的政策导向,使再生资源行业加快了从下游向上游整合的步伐。一些大型再生资源利用企业,依靠规模、资金和成本优势,向上游整合回收网络,与回收企业结成战略同盟,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延伸产业链、延展产业面,逐步构建起覆盖城乡、分步实施、链接“社区回收网点-区域分拣中心-再生资源产业园加工处理中心”的三级回收网络,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条。
一、再生资源产业行业现状
我国自“十一五”以来,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推动下,曾一度建立起相当完备的废旧物资再生循环利用体系且规模持续扩大。据中国再生资源行业调研的数据,各省、市、县自行规划建设的大型再生资源基地、循环经济体、环保产业园区估算至少在210个以上;商务部、发改委和财政部从2010年批复确定的“城市矿产”“静脉产业园”等有200余个;全国共有各种规模的再生资源产业龙头企业(示范基地)400多个。这些产业园区与当地回收网络相衔接,使每年回收的一亿多吨废旧资源得到了加工利用。“十三五”期间,我国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逐年扩大,与原生资源利用相比,回收利用再生资源的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二、再生资源产业龙头企业发展需解决的问题
1.与区域产业体系的紧密链接
再生资源行业是一个原料、人力、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各种要素支撑,孤悬于当地产业发展需求之外的再生资源体系很难发展起来,也不容易获得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因此,再生资源体系的建设,第一要与当地垃圾分类推进规划、相关产业形成良好的产业联动关系,成为绿色原料供应基地。第二要成为当地环境服务集成基地,为区域提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公共服务,甚至包括区域固废、废水、废气综合处理服务,成为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绿色引擎。
2.点、线、面的打造
龙头企业作为区域再生资源产业创新资源组织的核心载体,是决定产业发展速度的关键,是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发展过程中,要围绕深度介入区域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布局回收网络、拓展回收覆盖范围,设立“两网融合”回收网点,布设分类回收箱、智能回收箱,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与垃圾收运系统的衔接,这是“点”。利用系统组织物流,将回收网点的可回收物通过回收车辆直接对接区域分拣中心,通过加强回收、加工高值化利用和环保处理产业链的循环衔接,构成物料闭路循环,至此打通从居民端到厂家的流通环节,促进整个再生资源产品价值链的形成,这是“线”。搭建产业服务平台,以社区回收网络为基础、分拣中心为枢纽、产业园为核心依托,集回收、加工、利用为一体,拥有线上平台和供应链金融平台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这是“面”。“面”要足够大,以支撑打造多个“点”和多条“线”,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3.模式创新问题
应紧扣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绿色发展理念,围绕市域一体化创新布局和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需求,积极推动各区域板块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运营和管理业务的拓展,实现与地方国有资本在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体系经营性业务方面的合作共建、共同开发、共享收益。
例如:苏再投公司今年以来,进一步加快再生资源“三级网络体系”建设成果转化应用,积极与各区(市)进行体系对接。常熟市政府引进苏再投设立常熟公司,并指定常熟市水投公司参股。该项目将在常熟市区域内完整复制苏再投三级网络体系,采用“投资+建设+运营”的合作共建模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优化和完善区域内的再生资源产业体系布局,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龙头企业发展趋势
“十三五”以来,政府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打造“无废城市”试点等多项重大示范工程,促进了以扎口管理、产业链循环衔接、环保集中处理、资源规模化、高值化利用为主要特征的再生资源产业模式发展。而产业园外众多的小作坊小企业,在新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固废法严厉规范下,生存空间将日趋缩小。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国有再生资源龙头企业在拉动再生资源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引领行业升级方面成效显著。在循环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的推动下,资本的强力进入、新经营模式的产生、规范管理方式的实施,将使再生资源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互联网+”发展趋势
互联网与再生资源的深度融合,将从市场、资本、资源等层面全面介入再生资源行业,促进要素重新分配和产业结构升级,刺激园区对生产要素、商业模式进行调整,成为园区转型升级的驱动力量。因此,“互联网+产业链覆盖”将是“十四五”期间再生资源产业企业的主要发展趋势:通过创新回收交易模式,打通线下物流渠道和线上回收网络,从现有多环节、多层次的线下回收走向以体系布局为核心的线上回收网络;通过实施“互联网+物联网+再生资源”,充分利用集散市场的线下资源,建立大数据信息收集平台,实现以电子商务为主导,配套线上银行结算、仓储、物流系统,为客户提供线上交易、金融服务,最终促进产业升级。
2.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
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一个实力较强的核心企业,把围绕这个核心企业的产业链上下游,即供应端和需求端的众多中小企业联成一个网状,根据核心企业的信用、贸易的真实度来评估融资方的信贷资格,为核心企业的供货商和经销商提供融资服务。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无抵押数据融资,它解决了再生资源行业资产轻、抵押难的融资难题,适合再生资源行业特点,而大型龙头企业有产业规模,有稳定的产业渠道,有规范化的管理,是构建供应链金融最合适的载体。
3.以两网协同为代表的回收体系向上游延伸整合趋势
国民经济“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商务部积极配合城乡住房建设部推动生活垃圾清运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两网衔接工作,支持部分省市开展两网衔接试点工作,探索上游分类、中游运输、下游处理的系统工程,完善垃圾回收处理设施,减少垃圾二次分类,在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效率的同时,达到建立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体系的目的。
财政部、国税总局78号文,把增值税即征即返的优惠向规范化的综合利用环节倾斜,加工利用企业享有退税返税扶持,因而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而回收环节仍然承担全额纳税重负。这个明显的政策导向,使再生资源行业加快了从下游向上游整合的步伐。一些大型再生资源利用企业,依靠规模、资金和成本优势,向上游整合回收网络,与回收企业结成战略同盟,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延伸产业链、延展产业面,逐步构建起覆盖城乡、分步实施、链接“社区回收网点-区域分拣中心-再生资源产业园加工处理中心”的三级回收网络,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