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 · 你说
建设“ 人 ”的城市——参与“ 长三角未来城市论坛 ”有感
+ 查看开云app官方官网
建设“ 人 ”的城市——参与“ 长三角未来城市论坛 ”有感
+ 查看开云app官方官网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在苏州平江实验学校大成殿举办的“长三角未来城市论坛”。论坛集结中国规划界的顶尖高手,以“老房子新时代”和“快通达慢生活”为主题展开了一场颇具前瞻性、饶有趣味的对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那么在新的时代,城市未来的经济、空间结构是否有新的发展方向?城市规划是否有新的发展思路?在这次论坛上,规划大咖们不仅为在场的人员奉上了一场规划盛宴,同时也深入浅出的解释了城市规划未来的发展变革。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规划师唐凯发表了《新时代城市规划行业发展漫谈》主旨报告。
唐凯认为:在新时期下,规划师乃至规划编制队伍要在新的形势下寻求新的发展,就是要做到“统筹规划+规划统筹”,就是在空间上把各类规划统筹起来,以统筹规划推动统筹发展,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坚持绿色发展方式,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发表了《城镇化的大势和我们的机遇》主旨报告。
尹稚以中国城镇化的成就与趋势开题,揭示了中国“需求持续、道路漫长、市场巨大、机遇良多”新城镇化趋势。从国家层面、部际合作层面揭示了新型城镇化的进展。新型城镇化模式的切入点在哪里?
尹稚认为:新型城镇化模式应是人的城镇化,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永远是人,要以人居环境科学实践引领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孙安军发表了《内外兼修,快慢相济,共同创造――城市双修实践的思考》的主旨报告。
孙安军提出在新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将出现“四大转变”:1.由人口数量和空间规模扩张向重视城市发展内涵和质量转变。2.由重视物质和实体空间规划建设向城市文化和精神塑造转变。3.由经济发展转向为重视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4.由租放和集权式城市管理向精细化和科学化决策转变。基于这四大转变,孙安军以“城市双修”首批试点城市三亚为例,提出了城市双修的思考:中国的城市双修更应该注重应对城市快速成长后出现的问题,关注的重点是补短板、补欠账,不仅要对物质环境进行修补,也要对城市软环境进行修补。城市双修的目标是重育自然环境、重塑城市品质、重获文化认同、重树城市精神、重建社会良治、重振城市活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综合交通规划研究院院长张国华发表了《快通达+慢生活,历史・理论・未来》的主旨报告。
张国华认为:不同经济条件和不同交通运输条件下,人口的空间迁移、产业的空间变迁才是重塑城镇空间的关键力量,充分重视产业空间集聚所具有的共享、匹配和学习三大效应,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信息化时代,不仅需要构建一套足够支持城市高效运行的体系,创新环境的产生更需要面对面的交流,“交易在哪发生不重要,交流在哪发生才重要”。
各位大咖们的发言揭示了新时期城市规划的发展目标,从过去的“以经济为中心”已经转向现代的“以人为中心”,重塑人居环境成为了引导城市发展的主旋律。
回顾城市规划的历史,每一个新的城市模式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当时人类对城市发展的要求上的,过去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在国内外城市发展演进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具有效率优势,充分发挥城市的产业集聚效应,高效促进城市的发育与成熟,且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普遍性,在全球背景下可持续促进产业发展和提高全球竞争力。但同时也存在城市单向发展、城市病爆发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现实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与时俱进的新表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现阶段,我国进入城市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城市化率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同时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发展阶段,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以及人与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均需突破片面强调经济优先发展的非均衡式发展模式,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建构基于实践、服务城市、核心为民的新型规划模式。
以人的需求为核心:
城市规划从根本上讲是我们对城市的一种主观认识行为,那么以人的需求为核心的规划就是指按照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来确定最终的规划行动。我国长期的城市发展重生产轻民生,较多关注城市规模扩张和经济长,忽视了民生需求。城市是人的城市,人是城市的核心,打造适宜人居的环境才应是城市规划的基本出发点。例如杨盖尔所倡导的公共空间复兴就是以人的视角为根本出发点,充分考虑公共生活特性和人的需求公共空间,其实践给丹麦哥本哈根带来积极变化,从根本上提升了城市整体的吸引力和品质,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过去城市一直被当做是静态的,但是城市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个体,它需要一定的依托表达出自身的诉求,而城市的诉求往往是人的诉求聚集而成的。因此,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发展要进一步提出人的主体地位,从人的刚需出发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从软环境出发将人文精神和文化因素渗透到城市规划发展当中去,用以满足人们对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以城市双修为依托:
在城市长期快速发展下,“城市病”也日渐爆发,生态环境破坏、居住交通拥堵、城市特色缺失、土地资源匮乏等诸多问题开始显现。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城市双修”的概念第一次被写进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意见。实施城市双修,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需要,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当经济发展到达一定的平衡点时,大众的目光就从关注城市规模扩张的“增量发展”转向关注市民生活质量的“存量发展”,怎样重塑城市活力逐渐成为了新时期发展城市的主要目标。“城市双修”就是这个时期对于城市发展的最好推动力。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值得一提的是,住建部继三亚首个“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和福州等19个第二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后,2017年7月12日下发《关于将保定等38个城市列为第三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的通知》,苏州成为全国第三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之一,接下来苏州的工作重点也即将从“服务经济发展”,转变为“提升城市品质”,治理“城市病”,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利用“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来促进试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正如孙安军言:“城市双修的目标是重育自然环境、重塑城市品质、重获文化认同、重树城市精神、重建社会良治、重振城市活力。”
以“公众参与”为手段:
这次的报告除了主旨报告的形式,论坛还邀请了平江实验学校的孩子们,用对话提问的方式,对在场的规划界大咖们提出他们的设想和疑惑。横跨学界,纵跨年龄,孩子们话与画中所描述的,不仅是城市的未来,更是他们自己的未来,是这样一群即将走入我们构划未来世界的使用者,是一群体验未来、甚至改变未来的创造者。孩子们的眼里,有着新的视角,有着未来的城市发展的缩影。
其实,很多的宏观城市设计就是城市的共同价值观,城市更新是多方参与的公共政策。作为全国首批15个总编制试点城市之一,深圳在2035年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上就采取了公众参与的手段。用8场工作坊,召集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市民对深圳的未来发展提出意见。苏州在2035年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也选择了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声音的方式,通过市民网上调查和公众咨询团论坛,了解市民心中的“美好苏州”。孙安军认为“群众迫切需要改善什么,近期就做什么。群众最认可什么,就围绕着继续做什么。”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城镇化的发展规划一般都是国家发展规划部门的相关技术专家负责,以前的城市设计群众基本上没有参与的权利和机会,同时群众的一些想法和建议无法准确地进行传达,这有可能产生的影响就是群众对于城市建设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进而降低了归属感和认同感。但在现在,政府部门开始逐渐将城市规划放入公众平台上,通过交互渠道广泛的吸收群众关于城市规划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将之与政府部门的规划发展方案充分结合起来,提高民主性和科学性,提升市民和群众的文化认同感。
不仅是群众的参与,现在的城市设计可能还需要很多的相关专业共同配合去完成。2017年8月,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举办的《应对气候变化及经济效率,提高城市可持续能力和韧性》的报告中,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CedoMaksimovic教授在BlueGreen(BG)Solution方案中,就提出让开云app官方官网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整个规划过程中,比如建筑师、园林设计师、气候专家、环境工程师、水利工程师、城市规划师、能源规划师等,将其进行有效整合,从而构建全面的BG系统。让开云app官方官网专业的人群参与到规划中,为城市规划提供开云app官方官网的理论支持和渠道方法,使得城市规划符合开云app官方官网人的向往和开云app官方官网实践可能。
以“数字规划”为方法:
从前的规划讲究“一张蓝图干到底”,就是“蓝图规划”,我们期望达到什么样发展情况,就朝着这一方向努力实践。但是现在科技已进入飞速发展阶段,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这一深刻变革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发展,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所有规划的基础都离不开数据的分析,比如在人口规模、城镇化率、GDP、三产占比等方面,以前我们做规划,可能需要了解一个城市的基本情况,就要上各类统计网站、借阅各类统计资料,而今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我们可能更清晰的得知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城市群、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型,发现发展规律,借助智能技术,快速、精确分析城市运营状态数据,诊断城市问题,模拟和推演城市未来发展情景,也将为城市规划的发展带来更加准确的数字支持,为城市规划的方向算准经纬度。2017年8月30日,上海举办全球人工智能创新峰会,对人工智能技术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探索人机混合的城市规划新范式,融合规划师的丰富经验与计算机数据分析及快速计算能力,走向人机混合的理性规划。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深入了解大数据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我国大数据发展取得的成绩和问题,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字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结语:
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给城市带来巨变的同时,也让我国城市的问题更加复杂化,机遇与挑战同时而来。城镇化率超50%,并且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比例在高速增长,一产比重下降至10%,三产比重超过二产比重,表明我国总体上即将步入工业化后期。从城市发展的规律来看,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时期的发达地区,其城市的发展驱动力必将从工业化特征的要素与投资驱动,开云app官方官网转向后工业化特征的创新与价值驱动。并且,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国际化程度、人文魅力和生态环境,将成为新时期的核心竞争力。此处引用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袁牧的一句话:新型城市规划设计不再是蓝图式的一张图,它应该以人为本,从宜居乐业、公平效率、空间美学、文化传承、活力创新、生态永续等价值观出发。未来的城市应该是呈现一种“人民城市”的状态。
以人为核心、内外兼修,提升城市的“心、气、神”才是城市的生机所在,城市未来发展的动力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那么在新的时代,城市未来的经济、空间结构是否有新的发展方向?城市规划是否有新的发展思路?在这次论坛上,规划大咖们不仅为在场的人员奉上了一场规划盛宴,同时也深入浅出的解释了城市规划未来的发展变革。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规划师唐凯发表了《新时代城市规划行业发展漫谈》主旨报告。
唐凯认为:在新时期下,规划师乃至规划编制队伍要在新的形势下寻求新的发展,就是要做到“统筹规划+规划统筹”,就是在空间上把各类规划统筹起来,以统筹规划推动统筹发展,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坚持绿色发展方式,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发表了《城镇化的大势和我们的机遇》主旨报告。
尹稚以中国城镇化的成就与趋势开题,揭示了中国“需求持续、道路漫长、市场巨大、机遇良多”新城镇化趋势。从国家层面、部际合作层面揭示了新型城镇化的进展。新型城镇化模式的切入点在哪里?
尹稚认为:新型城镇化模式应是人的城镇化,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永远是人,要以人居环境科学实践引领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孙安军发表了《内外兼修,快慢相济,共同创造――城市双修实践的思考》的主旨报告。
孙安军提出在新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将出现“四大转变”:1.由人口数量和空间规模扩张向重视城市发展内涵和质量转变。2.由重视物质和实体空间规划建设向城市文化和精神塑造转变。3.由经济发展转向为重视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4.由租放和集权式城市管理向精细化和科学化决策转变。基于这四大转变,孙安军以“城市双修”首批试点城市三亚为例,提出了城市双修的思考:中国的城市双修更应该注重应对城市快速成长后出现的问题,关注的重点是补短板、补欠账,不仅要对物质环境进行修补,也要对城市软环境进行修补。城市双修的目标是重育自然环境、重塑城市品质、重获文化认同、重树城市精神、重建社会良治、重振城市活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综合交通规划研究院院长张国华发表了《快通达+慢生活,历史・理论・未来》的主旨报告。
张国华认为:不同经济条件和不同交通运输条件下,人口的空间迁移、产业的空间变迁才是重塑城镇空间的关键力量,充分重视产业空间集聚所具有的共享、匹配和学习三大效应,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信息化时代,不仅需要构建一套足够支持城市高效运行的体系,创新环境的产生更需要面对面的交流,“交易在哪发生不重要,交流在哪发生才重要”。
各位大咖们的发言揭示了新时期城市规划的发展目标,从过去的“以经济为中心”已经转向现代的“以人为中心”,重塑人居环境成为了引导城市发展的主旋律。
回顾城市规划的历史,每一个新的城市模式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当时人类对城市发展的要求上的,过去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在国内外城市发展演进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具有效率优势,充分发挥城市的产业集聚效应,高效促进城市的发育与成熟,且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普遍性,在全球背景下可持续促进产业发展和提高全球竞争力。但同时也存在城市单向发展、城市病爆发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现实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与时俱进的新表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现阶段,我国进入城市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城市化率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同时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发展阶段,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以及人与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均需突破片面强调经济优先发展的非均衡式发展模式,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建构基于实践、服务城市、核心为民的新型规划模式。
以人的需求为核心:
城市规划从根本上讲是我们对城市的一种主观认识行为,那么以人的需求为核心的规划就是指按照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来确定最终的规划行动。我国长期的城市发展重生产轻民生,较多关注城市规模扩张和经济长,忽视了民生需求。城市是人的城市,人是城市的核心,打造适宜人居的环境才应是城市规划的基本出发点。例如杨盖尔所倡导的公共空间复兴就是以人的视角为根本出发点,充分考虑公共生活特性和人的需求公共空间,其实践给丹麦哥本哈根带来积极变化,从根本上提升了城市整体的吸引力和品质,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过去城市一直被当做是静态的,但是城市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个体,它需要一定的依托表达出自身的诉求,而城市的诉求往往是人的诉求聚集而成的。因此,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发展要进一步提出人的主体地位,从人的刚需出发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从软环境出发将人文精神和文化因素渗透到城市规划发展当中去,用以满足人们对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以城市双修为依托:
在城市长期快速发展下,“城市病”也日渐爆发,生态环境破坏、居住交通拥堵、城市特色缺失、土地资源匮乏等诸多问题开始显现。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城市双修”的概念第一次被写进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意见。实施城市双修,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需要,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当经济发展到达一定的平衡点时,大众的目光就从关注城市规模扩张的“增量发展”转向关注市民生活质量的“存量发展”,怎样重塑城市活力逐渐成为了新时期发展城市的主要目标。“城市双修”就是这个时期对于城市发展的最好推动力。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值得一提的是,住建部继三亚首个“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和福州等19个第二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后,2017年7月12日下发《关于将保定等38个城市列为第三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的通知》,苏州成为全国第三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之一,接下来苏州的工作重点也即将从“服务经济发展”,转变为“提升城市品质”,治理“城市病”,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利用“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来促进试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正如孙安军言:“城市双修的目标是重育自然环境、重塑城市品质、重获文化认同、重树城市精神、重建社会良治、重振城市活力。”
以“公众参与”为手段:
这次的报告除了主旨报告的形式,论坛还邀请了平江实验学校的孩子们,用对话提问的方式,对在场的规划界大咖们提出他们的设想和疑惑。横跨学界,纵跨年龄,孩子们话与画中所描述的,不仅是城市的未来,更是他们自己的未来,是这样一群即将走入我们构划未来世界的使用者,是一群体验未来、甚至改变未来的创造者。孩子们的眼里,有着新的视角,有着未来的城市发展的缩影。
其实,很多的宏观城市设计就是城市的共同价值观,城市更新是多方参与的公共政策。作为全国首批15个总编制试点城市之一,深圳在2035年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上就采取了公众参与的手段。用8场工作坊,召集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市民对深圳的未来发展提出意见。苏州在2035年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也选择了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声音的方式,通过市民网上调查和公众咨询团论坛,了解市民心中的“美好苏州”。孙安军认为“群众迫切需要改善什么,近期就做什么。群众最认可什么,就围绕着继续做什么。”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城镇化的发展规划一般都是国家发展规划部门的相关技术专家负责,以前的城市设计群众基本上没有参与的权利和机会,同时群众的一些想法和建议无法准确地进行传达,这有可能产生的影响就是群众对于城市建设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进而降低了归属感和认同感。但在现在,政府部门开始逐渐将城市规划放入公众平台上,通过交互渠道广泛的吸收群众关于城市规划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将之与政府部门的规划发展方案充分结合起来,提高民主性和科学性,提升市民和群众的文化认同感。
不仅是群众的参与,现在的城市设计可能还需要很多的相关专业共同配合去完成。2017年8月,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举办的《应对气候变化及经济效率,提高城市可持续能力和韧性》的报告中,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CedoMaksimovic教授在BlueGreen(BG)Solution方案中,就提出让开云app官方官网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整个规划过程中,比如建筑师、园林设计师、气候专家、环境工程师、水利工程师、城市规划师、能源规划师等,将其进行有效整合,从而构建全面的BG系统。让开云app官方官网专业的人群参与到规划中,为城市规划提供开云app官方官网的理论支持和渠道方法,使得城市规划符合开云app官方官网人的向往和开云app官方官网实践可能。
以“数字规划”为方法:
从前的规划讲究“一张蓝图干到底”,就是“蓝图规划”,我们期望达到什么样发展情况,就朝着这一方向努力实践。但是现在科技已进入飞速发展阶段,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这一深刻变革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发展,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所有规划的基础都离不开数据的分析,比如在人口规模、城镇化率、GDP、三产占比等方面,以前我们做规划,可能需要了解一个城市的基本情况,就要上各类统计网站、借阅各类统计资料,而今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我们可能更清晰的得知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城市群、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型,发现发展规律,借助智能技术,快速、精确分析城市运营状态数据,诊断城市问题,模拟和推演城市未来发展情景,也将为城市规划的发展带来更加准确的数字支持,为城市规划的方向算准经纬度。2017年8月30日,上海举办全球人工智能创新峰会,对人工智能技术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探索人机混合的城市规划新范式,融合规划师的丰富经验与计算机数据分析及快速计算能力,走向人机混合的理性规划。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深入了解大数据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我国大数据发展取得的成绩和问题,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字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结语:
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给城市带来巨变的同时,也让我国城市的问题更加复杂化,机遇与挑战同时而来。城镇化率超50%,并且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比例在高速增长,一产比重下降至10%,三产比重超过二产比重,表明我国总体上即将步入工业化后期。从城市发展的规律来看,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时期的发达地区,其城市的发展驱动力必将从工业化特征的要素与投资驱动,开云app官方官网转向后工业化特征的创新与价值驱动。并且,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国际化程度、人文魅力和生态环境,将成为新时期的核心竞争力。此处引用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袁牧的一句话:新型城市规划设计不再是蓝图式的一张图,它应该以人为本,从宜居乐业、公平效率、空间美学、文化传承、活力创新、生态永续等价值观出发。未来的城市应该是呈现一种“人民城市”的状态。
以人为核心、内外兼修,提升城市的“心、气、神”才是城市的生机所在,城市未来发展的动力所在。